蒂姆·弗拉克: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

2023-09-08 20:53:40 来源:人民网-国际频道

从云南金丝猴、大熊猫、丹顶鹤,到狐猴叶蛙、水母,世界知名动物摄影家蒂姆·弗拉克拍摄了无数生动的动物肖像,让观者与动物产生共鸣,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。

多年来弗拉克在生物多样性摄影方面不懈努力,并致力于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公众视野。他曾多次前往中国拍摄大熊猫、金丝猴和藏獒等,用摄影讲述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故事。

弗拉克希望通过自己镜头下的濒危动物作品触动人们的心灵,激励人们为保护动物采取积极有益的行动。在他看来,人类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,需要一代代人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修复建设生态系统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品《濒危》最令我自豪

人民网:您是如何开始用镜头来倡导动物和自然保护的?

蒂姆·弗拉克:在我开始这段旅程时,我从未听过“人类世”这个词。这一词是指人类活动已经造成地球生态系统巨变,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由人类塑造的地质年代。当时我对动物保护也没有很深刻的认识,随着我开始着手《超人类》这个项目,我与许多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家展开了交流,进一步认识到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。

人民网:人类活动给地球造成的划痕已经成为深深的伤疤。您认为,在人类世的新时代,我们应该如何主动地采取行动?

蒂姆·弗拉克: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,我们都认为自然是强大的,而人类是脆弱的。现在人类对地球的影响、改变和塑造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,使地球的未来变得岌岌可危。我们可能第一次成为要么毁灭要么拯救地球的(生物)。因此,我们必须反思自己所使用的思考框架,并通过一代代人的长期努力,思考如何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。

人民网:您的作品《濒危》警示了野生动物在地球上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。请您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的用意?

蒂姆·弗拉克:目前我完成的五部动物摄影作品,《濒危》是最令我自豪的,我拍摄了滇金丝猴、西部低地大猩猩、北方白犀牛等众多濒临灭绝的动物。我还分享了这些动物的生态环境以及他们如何最终陷入濒危境地。我的热爱之一是用不同媒介讲述和分享故事,让大家了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和动物的。

多次来中国拍摄濒危动物

人民网:您在云南拍摄珍稀濒危物种滇金丝猴是怎么样的独特经历?

蒂姆·弗拉克:对我来说,去拍摄云南金丝猴绝对是一次冒险。我先前往大理会见了一位著名的电影制片人,他花了数年时间拍摄关于濒临灭绝的滇金丝猴纪录片。我们冒险登上高山,金丝猴生活在海拔非常高的原始森林,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有扁平的鼻子,这有利于在极冷的温度下生存。

记得我和助手连续几天反复登山,几周后,我们终于发现了金丝猴。它们看起来就像做了整容手术,有着大红唇等独特的特征。有一天,我顺着山路,压根没在想金丝猴。突然,我发现在我脚边,它正直视着我,我转身按动快门,抓拍到那张近距离的动物肖像。

人民网:在您不同的项目中,屡次出现了中国的珍稀“国宝”大熊猫。您能分享一下在成都和卧龙拍摄大熊猫的经历吗?

蒂姆·弗拉克:我曾多次前往成都,一次是参观当地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。那里有一只很棒的熊猫,我们用竹子说服它离开巢穴,以便摆放我们从英国远渡重洋带来的黑色天鹅绒布景。大熊猫一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着大家的面把天鹅绒一分为二。我当时心想:糟糕,拍不成了。但最后我们抓拍到了熊猫好像在唱卡拉OK的镜头。

为了记录当地令人惊叹的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,我来到卧龙大熊猫中心。最初的阶段里科学家们会仔细监测大熊猫幼崽,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测量体重。为了确保幼崽不会辨认出人类,我和科学家们都穿上了经过特殊处理,消除了人类气味的大熊猫造型服装。第二阶段,在一个大的保护区,科学家们尽量不让大熊猫幼崽和妈妈接触,让幼崽自由地在野外奔跑。

人民网:大熊猫是公认的中国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。它们作为象征性符号有什么作用?

蒂姆·弗拉克:如今不仅有“功夫熊猫”,大熊猫作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使,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所有濒危物种的标徽。我认为有趣的是,虽然大熊猫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象征性符号,它们到20世纪初才开始崭露头角。大熊猫还是伞护物种的典范。如果我们为了保护熊猫种植竹林并将其重建为自然栖息地,这也将为其他野生动植物撑起一把保护伞。

我们也不应该忘记,还有很多不如大熊猫那么出名的动物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,特别是滇金丝猴和丹顶鹤。亚洲艺术中随处可见的丹顶鹤象征着长寿和忠诚。

共筑同一个未来

人民网:您的许多动物肖像作品都曾在中国各大城市展出。请您分享一下展况。

蒂姆·弗拉克:从大理到北京,我在中国各地举办过许多展览。策展本质上不仅展出漂亮的动物图片,还呼吁参观者对每个动物的故事产生兴趣。2021年,我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《消失中的世界》展览接待了大约30万名参观者,当时当地正举办生物多样性会议。让我感触的是博物馆邀请了很多当地学校,让年轻的下一代能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挑战。学校告诉孩子们,不要带电子设备,带上笔记本,写下故事。因此,孩子们有机会思考每个动物。我的动物肖像强调动物的个性和性格,在自然和我们之间架起桥梁。

人民网:中国正积极行动,推动全球生态生物多样性合作,共同迈向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”的2050年愿景。您对此有什么看法?

蒂姆·弗拉克:我绝对赞同中国政府在COP15提出的愿景,我们必须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。我们的未来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我相信,要实现这一愿景,我们需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了解,并把这些问题与每个人联系起来,使我们真正关心动物的命运。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能够维持所有物种生存的生态环境。我刚在大理结束的展览也与这个愿景有关,是2023年洱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论坛相关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我期待与其他摄影师以及志同道合的人见面交流,探讨他们将如何应对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至关重要的挑战。

人民网:近年来,您一直与社会科学家密切合作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。您与他们的合作有何意义?

蒂姆·弗拉克:濒危动物保护摄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表达形式。我的照片让观者与动物产生共鸣,赋予动物个性和性格,有时让它们拟人化,所以他们看起来很“人类”,但他们是人类吗?不,它们只是以肖像的形式出现,是当天的超模。从这个基础上,我与社会科学家所做的研究意义非凡。我正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牛津大学的学者合作,谈论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重要性,以及表现让人能共情的动物故事。我们希望做一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成果,带来好的影响。

我相信,我们必须将最好的科学成果转化到文化空间,这样不仅政治家、慈善家,还有许多不同背景的人能够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问题中来。一篇学术论文不足以触动人心,我们需要一代代人用跨学科方法来推动环境和动物保护。

标签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华中晚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