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7月船舶订单量同比增加22%
据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7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333万修正总吨(CGT),同比增加22%,其中韩企接单量为146万CGT,占44%,时隔5个月重返全球首位。中国以113万CGT(34%)紧随其后。按船只数量来看,韩国和中国分别承接29艘和48艘订单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23年上半年新接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72.6%
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,今年上半年,全国造船业完工量达2113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4.2%;新接量3767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67.7%;手持量达12377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20.5%。
1-6月,中国造船业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9.6%、72.6%、53.2%,均位列全球第一。其中,二季度完工量环比增长30.4%,新接量环比增长48.2%。
6月,中船系多家上市公司在集体业绩说明会时也表示,新船市场行情、订单情况处于上扬阶段。
分船舶产品类型看,上半年国内完工船舶产品中,散货船占到52.6%,集装箱船占比达28.2%且持续提升,油船占11.5%,气体船占4.1%。
新接船舶产品中,散货船占38.9%,油船占30.4%且占比持续提升,集装箱船和气体船分别占16.7%和5.6%。
中国船舶出口金额
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1-6月,中国船舶出口金额112.1亿美元,同比增长7.7%。出口船舶产品中,散货船、游船和集装船仍占主导地位。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业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的比重分别为为84.6%、92.9%、92.8%。
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出版的《2023-2028年中国造船业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》显示:
船舶工业成为国家经济命脉中的一个支柱产业,在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,我国船舶工业不断壮大,已然成为国际船舶工业中的重要力量,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。船舶工业是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的必备产业,现阶段,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更为重要,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、加快海洋开发步伐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、保障水上 运输安全、维持国民经济增长、保证国防安全的必然需求,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。
2023年上半年,江苏省造船业完工量为1002.2万载重吨,占全国份额的47.4%;新接订单量1813.3万载重吨,占全国份额的48.1%;截至6月底,手持订单量5728.9万载重吨,占全国份额的46.3%。
2023年1-2月,全国造船完工量423万载重吨,同比下降35.3%;新承接船舶订单量925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63.6%。截至2月底,手持船舶订单量11364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6.1%。
从各船型订单来看,MSI预计2023年集装箱船订单量将非常有限,干散货船订单也将因市场表现受到影响,而随着新产能的投产,更多的造船业订单将涌现。至于油轮板块,虽然货运市场一直处于高位,但这并不是船东订造大量新船的催化剂。
未来提升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水平
加强绿色智能船舶标准化设计。提升船舶设计水平,加强型线优化、船机桨匹配、轻量化技术等工程应用,强化船型外观、标志标识等工业设计。强化标准化设计,形成技术谱系和设备清单,打造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标准化船舶系列产品。强化工艺、设备、产品等技术标准在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和品牌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,聚焦能效、安全、环保等要求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,引导企业、社会团体制定更高技术水平和质量可靠性的企业标准、团体标准。
推动内河船舶制造转型升级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鼓励内河船舶制造企业兼并重组和专业化整合,增加优质产能有效供给。优化内河船舶制造产业布局,通过跨区域合作推动产业转移,提升欠发达地区内河船舶制造质量水平。培育若干内河船舶制造骨干企业,深化内河船舶设计建造一体化,加快信息技术与船舶制造技术深度融合,探索钢材等主要原材料批量化定制采购模式,大力推进标准化、集约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生产。
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新型产业链。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主体,集聚研发、设计、建造、配套、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,组建产业联盟,打造协同创新平台,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。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,围绕内河船舶总装建造基地,推动船用动力电池、电机、箱式电源、电池管理系统、充换电设备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。培育船舶配套产业链优势企业,推动发动机、燃料储运、智能管理等关键系统和设备企业做大做强,形成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未来造船业行业投资前景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《2023-2028年中国造船业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》。造船业行业报告由中研普华行业分析专家领衔撰写,主要分析了行业的市场规模、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,同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趋势预测和专业的行业数据分析,帮助客户评估行业投资价值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华中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