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生平事迹200字_苏轼生平事迹

2023-02-28 15:09:43 来源:互联网

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苏轼生平事迹200字_苏轼生平事迹相关的事情,对此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,那么这件事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苏轼生平事迹200字_苏轼生平事迹事件的相关信息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一、书 香 世 家苏轼,字子瞻,自号东坡居士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2、眉州眉山 (今四川眉山县)人。

3、生于北宋中期,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,卯时 (午前六时),出生于书香门第,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,他志在科举,但怀才不遇。

4、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,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。

5、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,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,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,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、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,与此同时,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。

6、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,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,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,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,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。

7、  年少轻狂  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,因为聪慧,常得到师长赞扬。

8、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:“识遍天下字,读尽人间书。

9、”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,苏轼不识书中的字,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,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“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”,用以自勉,从此传为佳谈二、 应 试 及 第嘉祐元年(1056年),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,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。

10、翌年,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,以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,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使其只得第二。

11、嘉祐六年(1061年),苏轼应中制科考试,即通常所谓的“三年京察”,入第三等,为“百年第一”,授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。

12、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,丁忧扶丧归里。

13、熙宁二年(1069年)服满还朝,仍授本职。

14、他入朝为官之时,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,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,此时神宗即位,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。

15、苏轼的许多师友,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,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,被迫离京。

16、朝野旧雨凋零,苏轼眼中所见,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“平和世界”。

17、三、出 任 凤 翔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,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,离开父亲和弟弟,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。

18、任职期间,闹过的水灾和旱灾,都得到很好的处理。

19、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,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。

20、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(1065)冬,凤翔的任期届满,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。

21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,不到一年,父亲去世,带着沉重的心情,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。

22、四、王 安 石 变 法熙宁元年,神宗即位,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,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。

23、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,任用王安石为相,推行新法。

24、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,受到排挤。

25、 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,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,被迫请调杭州 (今浙江省杭州市),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。

26、苏轼在办完公务后,一得空便四处游玩,以解烦忧。

27、结识了许多知交,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。

28、如著名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、《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》等。

29、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,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。

30、熙宁七年(1074),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(今山东省诸城县),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。

31、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《超然台记》、《水调歌头 - 中秋怀子由》、《江城子 - 密州出猎》五、乌 台 诗 案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(今江苏省铜山县)、湖州 (今浙江省吴兴县)。

32、神宗元丰二年(公元1079年)时,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,,一位朝廷钦差,为了要讨好王安石,把苏轼捉拿进京,指称他诽谤朝廷,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。

33、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,这就是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

34、案子轰动一时,除湖、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,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,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,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,最后只定 “讥讽政事”之罪。

35、后受皇帝恩赐,判他流放黄州,免于一死。

36、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,面临无钱、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,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?长江边的小编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,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。

37、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,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《念奴娇•赤壁怀古》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。

38、六、流 放 黄 州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,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初到黄州,衣食住行都成问题。

39、后来自力更生,开荒种地。

40、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,并坚定要艰险、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。

41、一年后,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,命名其为「东坡雪堂」,从此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
42、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。

43、如 《前赤壁赋》, 《念奴娇 - 赤壁怀古》、《后赤壁赋》等,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 !元丰七年,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,改授汝州 (今河南省汝南县) 团练副使。

44、旅途中曾遇王安石,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,却谈得非常投机,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。

45、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,有著名的《猪肉颂》打油诗:“黄州好猪肉,价钱等粪土。

46、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

47、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。

48、每日起来打一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

49、”这里的“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”,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。

50、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。

51、而这“东坡肉”也跟着沾光,名噪杭州,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。

52、七、元 佑 更 化元丰七年,苏轼恢复名誉,被起用为登州 (今山东省蓬莱县)知事,不到十天,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。

53、12月调回京都开封,任起居舍人。

54、元丰八年(公元1085年)三月,神宗崩逝,10岁的哲宗登基,逐次废除新法。

55、新法派被排斥。

56、昔日重臣重新掌政。

57、史家称为「元佑更化」。

58、元佑元年(1086),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同时兼任侍读。

59、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。

60、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一件,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;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,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。

61、元佑四年,苏轼摆脱派阀之争,请调转任杭州知事。

62、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。

63、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,并兼任侍读,但遭排斥,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(今安徽省阜阳市)知事。

64、离开朝廷,次年转任扬州(江苏省阳州市)知事。

65、元佑七年(公元1092年)九月,苏轼又被召回朝廷,出任兵部尚书,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,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。

66、八、南 行 千 里晋升高位后,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,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,末获批准。

67、继室王氏又去世。

68、元佑八年九月,出任定州(今河北省定县)知事。

69、同月,太皇太后高氏崩逝。

70、「元佑更化」宣告结束。

71、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,重新推行新法。

72、绍圣元年(公元1094)四月,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,贬为岭外英州 (广东省英德县)知事,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(都还没到呢 !)又受命流放惠州 (今广东省惠州市)。

73、在惠州的两年中,苏轼生活困窘,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,吃菜也靠自己种。

74、可是苏轼这一辈子,对磨难早就习惯了;对这一切安之若素,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。

75、朝廷奸人仍不罢休,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- 儋州。

76、在儋州,苏轼一贫如洗,他一边读书,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 (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),作诗自娱;结交平民朋友,生活虽然凄苦,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,仍然超然洒脱,自得其乐。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华中晚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